首页 > 新闻 > 社会 >

北京东路这幢“邮船”形的大楼里,曾广播过“上海声音”

发布时间:2022-02-19 11:16:02来源:
北京路原是上海近代通达黄浦江4条土路之一。得益于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一百多年间,这条路周边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历史街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幢大楼,位于北京东路最东端,也是北京东路沿线的重要历史保护建筑之一——格林邮船大楼↓

北京东路上的“邮船”

北京东路外滩历史照片

这座大楼于1922年竣工。现地上7层(局部8层),总建筑面积约为1.3万㎡,东侧临外滩有塔楼,是建筑的制高点,塔楼顶高约为32米,主入口位于北京东路2号,东入口为中山东一路28号。

大楼东立面

因大楼东部临外滩面较窄,仅有20米,东西方向则长达70米,加之业主为邮船公司,在设计大楼外形时,设计方即引入了邮船形象的理念。东侧的屋顶塔楼象征邮船的指挥塔,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建筑格局,东侧塔楼也成为整个建筑造型的重点。由于大楼位于北京东路转外滩的转角处,大楼立面中段设计了有顶凸廊,立面延续,丰富有力。大楼底层外立面为浅灰色花岗石毛石墙面,以上各层均为水刷石外饰面,仿石效果逼真。大楼的设计理念在当时十分先进,楼层内采用增设内天井和立面通风篦子设施等“被动式”的节能手段,改善了建筑室内环境。

建筑细部

大楼在整体中心对称以及三段式等新古典主义的基调下,另有巴洛克式山花、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立面悬挑空间、装饰艺术风格的室内墙裙等多种风格。而在六层东北角的房间内则饰有五幅主题木雕。

原大楼顶部发射器

邮船公司对于各地邮船的通信联络非常重要,该大楼的通信设备也曾因为十分先进而在上海“首屈一指”。

图中左侧“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招牌清晰可辨

1949年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使用该楼长达40余年,陆续在楼顶增设了通信塔台等设施,所以这栋楼也一直被大家称为“广播大楼”。

1996年10月,广播电台迁新址后,其它机构也陆续从此处迁出。2011年,上海清算所使用该楼,承担全国各家银行之间的金融清算业务,大楼转身成为中国的金融“重地”。

大楼局部立面

大楼于1994年2月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1996年1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历史,重塑功能的建筑修缮

历经近90年的使用后,该建筑于2011年遵循“保护历史、重塑功能”的整体思路,进行了全面修缮。

恢复东入口历史风貌

大楼东入口修缮前后对比

从历史图纸与20世纪50年代历史照片分析,东入口原为半室外的门廊空间,有两根花岗岩石柱。由于外滩人行道标高逐年升高,原东厅入口处爱奥尼柱柱础已埋入地坪下,此次修缮外移了人行道台阶,完整复原原入口立柱和柱础。

入口金属转门细部

东厅入口门廊空间被长时间封堵,此次修缮设计按照历史图纸对门斗及金属转门进行了复原,结合室内空间设计提升了入口空间品质。

恢复南门厅历史风貌

大楼南门厅修缮后

此次修缮完整保护了顶棚及梁的花饰,并对南门厅后期改造的墙面、地坪等按历史样式进行复原设计,选取优质石材重新铺设墙面及地面。依据历史图纸剖面图与一层的现存门套,对门厅通往东西两侧走廊的木门及木门套进行复原设计。南门厅立柱柱头为历史原物,保留修缮了原柱头,并参照一层柱子的柱身样式及历史图纸等,新做石材柱础,复原柱式。

恢复主楼梯原彩釉面砖墙裙

大楼主楼梯修缮后

在此次修缮中,保存尚好的主楼梯顶棚装饰线脚、铸铁镂空栏杆、木质扶手等历史原物得到了精心的保护与修缮。当拆除楼梯木护壁后,发现内面留存的20世纪20年代米黄色釉面砖配搭深绿色腰线釉面砖,腰线图案呈现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清新典雅,独具一格。施工时将原有墙裙釉面砖小心剥离,将保存完好的面砖按原拼饰集中重新铺砌于主楼梯一层处,保证原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展示原室内装饰部位

大楼六层走廊修缮后

六层公共走道的木窗套与彩色压花玻璃窗为历史原物,在原位置保护修缮了窗套及彩色玻璃窗。顶棚为后期改造,此次修缮中重新设计了顶棚及线脚,布置灯具。

建筑打卡点

大楼东入口

大楼东入口用爱奥尼柱式做成古典式的组合,顶部退台成塔状造型。屋顶山岳式的四方高台建筑,增加了视觉上的巍峨高度。

周边游线路推荐

上海浦发银行大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平饭店→格林邮船大楼→益丰大楼→上海大厦→上海邮政博物馆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