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如何再“破冰”?专家指仍应遵循“上海公报”原则和精神
50年前,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的“上海公报”,推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50年后,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间,各界人士见证了中美关系的起起伏伏。
“上海公报”是中美之间的第一个联合公报,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并连同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一道,构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多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认为,尽管中美战略博弈不断加剧,但中美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在当下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要打破中美之间新的坚冰,仍应遵循、传承“上海公报”原则和精神,维护其成果和共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两国为何能在20多年的隔绝之后重启友好交往大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美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邵育群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分析,这是当年美方判断世界形势发展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格局有多极化发展趋势,美方希望顺应时代潮流与中国缓和关系。
“‘上海公报’发表后,对改善中国周边外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还对中国此后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产生重要作用。”邵育群表示,“上海公报”的发表为两国正式建交奠定了重要基础。1979年后,两国民众交往热情迸发,两国间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贸易等方面交流逐年扩大,这些人员间的往来和交流对两个社会之间的互相了解有非常大的帮助,也是双边关系的“稳定器”,“我特别希望看到疫情结束后两国民众间的交流能重新开展起来。”
无可否认,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上的差异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根基,并将长期存在,关键是如何处理它。
在邵育群看来,中美双方一定要互相尊重,美国在对华关系上尤其要切实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中国内政,以平等的态度与中国打交道。
同时,求同存异十分重要。中美双方看到分歧所在,但应能处理好分歧,或者说将分歧暂时搁置在另一边,找到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共同利益和合作点,以推动中美关系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指出,当前,中方强调中美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三个原则就是“上海公报”精神的体现、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基础、原则、努力和方向。中方的信号是坦然明确的。”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吴心伯认为,如同当年尼克松、基辛格通过改变美国对华认知和调整对华政策掀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一样,今天要为未来50年的中美关系选择一条更好的发展路径,美方需要正确认识变化中的国际格局,正确认识中国,采取务实而建设性的对华政策。
50年前,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期间强调,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可以在其中和平相处,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让历史而不是让战场对他们的不同思想作出判断”。吴心伯说,“这一政治智慧值得今天的美国决策者借鉴。”(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